宽敞平坦的马路,径直延伸到一片新建的住宅小区,6层到9层不等的多层建筑整齐排列,错落有致,白色与蓝灰色相间的墙体、欧式的建筑风格,整体设计美观大方,与整个社区的景观面貌和谐统一。中心花园里,积雪还没有融化,几栋楼门口的墙上贴着大红的喜字,在坝上冬季的寒风里,让人感觉温暖祥和、喜气洋洋。 这是12月12日记者在康保县易地扶贫安置小区看到的场景。 改善生活条件确保搬迁群众温暖过冬 69岁的张文华和老伴就生活在这个小区。走进张大妈的家里,一股暖流迎面而来,墙上的温度计显示室内温度达到25℃。吊兰、滴水观音青翠茂盛,蟹爪莲、玻璃脆、橘子花竞相盛开,屋子里弥漫着一股淡淡的清香。张大妈笑着说:“为着你们来,我还在屋里喷了点香水嘞。”在高家营村山沟的老土房里生活了大半辈子的张文华,如今把日子过出了精致的味道。 “搬迁以前,家里没养这些花草,咱这里冬天最冷的时候能到零下30℃,住了50多年的土房不挡风,花草过不了冬,更别说开花了。”张大妈说,前些年,她因脑梗,左腿落下残疾,平时走路不太方便,一到冬天更出不了门。“那时候,过冬取暖都是烧牛粪,不够就再捡点树枝,冷得下不了炕。” 2016年,听说县里要建易地扶贫安置小区,张文华老两口掰着手指数日子,盼着能早日住进新房。2017年冬天,他们如愿拿到了钥匙,按照每人不超过25平方米、建档立卡贫困户每人3000元费用的标准,张大妈和老伴总共花了6000元,就住进了县城安置小区50平方米的精装新房。新房里水电暖齐全,简单置办几样家具就能入住。楼里装有电梯,上下楼很方便。小区中心建有文化广场,距离康保县人民医院不足500米,临街底商有药店和超市。“啥都给我们准备好了,干啥都方便。做梦都没想到能住进这么好的房子,头一夜我高兴得睡不着觉!”回想起刚搬进新房的情景,张文华仍难掩喜悦之情。 张文华的话,说出了许多康保县易地扶贫搬迁群众的心声。康保县地处坝上西北部,自然条件恶劣,生态环境脆弱,基础设施建设滞后,公共服务水平跟不上。康保县委、县政府立足县情实际,把易地扶贫搬迁作为解决生存、生产、生活条件恶劣群众挪穷窝、拔穷根的治本之策,统筹谋划、强力推进。2018年,该县在已建成14个集中安置区、完成38个村9283人搬迁任务的基础上,全面启动了72个村自然村19892人易地扶贫搬迁工程,确保完成“十三五”期间110个自然村、29175人搬迁任务。 保障工程质量承诺搬迁群众住得放心 “康保县无霜期只有90天左右,能够进行工程建设的时间非常有限。易地扶贫安置小区一期工程,各种审批手续办了3个月,工程历时一年多建设完成。安置房建设进度直接关系着贫困群众能否按时入住、温暖过冬,群众的搬迁意愿特别迫切,也给我们的建设速度提出了更高要求。”康保县发改局局长张文说。 在二期工程建设过程中,康保县总结经验,针对易地扶贫搬迁工程量大、任务重、时间紧的实际,坚持“有霜期抓前期,无霜期抢工期”的办法,确保全部工程当年开工、当年竣工、当年入住。张文说:“我们成立了专项领导小组和工作专班,提前启动、倒排工期、挂图作战,一次结构和二次结构同时推进,外部主体工程和内外装修同时进行;研究出台了《重点建设项目审批联席会议制度》《政府投资工程项目审批监管办法》等制度,由县政府召集国土、住建、环保、人防等相关部门,简化程序,只用了1个半月,在全市范围内第一个办结了土地、环评、招投标等所有前期手续,第一个进场施工;施工单位提前规划、实时调整施工进度,加班加点。62栋高层住宅建设项目,10月底前完成全部主体工程,11月15日前所有建档立卡搬迁群众领到了新房钥匙,确保了易地扶贫搬迁工作顺利推进和贫困地区群众温暖过冬。” 赶工期,也要保质量。康保县在易地扶贫搬迁工程建设上,将“质量第一”的理念贯穿始终,制定出台了《康保县易地扶贫搬迁安置项目工程质量监督工作方案》和《康保县易地扶贫搬迁工程质量“四个监督”实施方案》。由国有康保城乡发展建设投资有限公司作为易地扶贫搬迁工程建设主体,实行规划、标准、招投标、质量、管理“五位一体”,全面推进专业监理、审计监督、部门监管、群众监督“四个监督”,全力保障工程质量,确保建成全省一流工程。 “各级各部门对安置小区建设项目非常重视,施工单位制定了一套完整的质量保障体系,从原材料进场,到检测取样,所有程序全部按照国家标准和全省规范,由康保城乡发展建设投资有限公司严格把关、详细审查。住房建设标准与市面上的商品房相同,抗震等级为7级。我们可以拍着胸脯说,搬迁群众只管放心住,工程质量绝对没问题!”康保县易地扶贫搬迁施工二标段项目负责人侯俊松的承诺掷地有声。 做好后续帮扶引导搬迁群众稳定脱贫 安置小区临街楼的3楼,是康保县创业就业孵化基地。恒太皮具股份有限公司、嘉康农业科技食品有限公司、乾信牧业有限公司等20多家企业在这里设立了办公室,发布用工信息,进行面试招聘及业务洽谈。走廊尽头的信息化服务中心大厅里,通过触屏电脑,可以使用康保县就业自助系统查询招聘岗位及贫困居民信息,办理公益岗位申请、技能培训申请、小额贷款申请等业务。“通过这一双向选择就业系统,可以便捷地查看企业的用人需求、薪酬待遇及建档立卡贫困居民的年龄、技能特长、联系方式等,方便有针对性地为贫困居民推荐匹配的就业岗位。同时,安置小区北邻康保县经济开发区,我们优先推荐位于开发区的企业,方便搬迁居民就近就业。”服务中心工作人员介绍说。 在恒太皮具股份有限公司务工的代存芳,就是通过服务中心发布的信息,应聘到现在的工作岗位的。“去年冬天,我们一家搬进了安置小区,没多久我就来公司上班了。公司优先招聘我们这样的贫困搬迁户,还请专业的老师对我们进行技术培训,现在越来越熟练了,每月2000多元的收入让我的生活有了保障。住上新房,挣了钱,还有了一技之长,我心里从没觉得这么踏实。”代存芳满足地说。 “目前,公司员工有120多人,其中易地扶贫搬迁群众40多人。政府部门给我们提供了一系列优惠扶持政策,明年,公司计划扩大规模,在县经济开发区投资建设17700平方米的厂房,可提供1500个就业岗位,帮助更多搬迁居民实现就业脱贫。”恒太皮具股份有限公司负责人袁晓军说。 在易地搬迁群众后续帮扶工作中,康保县围绕搬迁家庭至少一人实现稳定就业的目标,通过同步建设集中安置区和产业园区,总扶持率达100%,确保群众搬得出、稳得住、有事做、逐步能致富。对有劳动能力的县城集中安置人口,通过成立康保县创业就业孵化基地,组织就业培训,进入经济开发区企业打工,并举办招聘会向北京、廊坊等地转移就业等方式,使3834名搬迁群众实现就业;对有劳动能力的乡镇集中安置人口,依托各乡镇资源禀赋和自然条件,大力发展设施蔬菜种植、舍饲养殖厂区、手工业“微工厂”等,帮助搬迁群众从事特色产业就业3331人;通过设置保洁员、治安协管员等公益性岗位,实现就业15066人,鼓励搬迁群众通过自身努力脱贫致富。对无劳动能力的搬迁群众,通过光伏扶贫、股份合作、土地流转和政策兜底等措施,覆盖、扶持贫困户12125户。 |
关键词:康保 搬迁 的 一 工程 |